热点资讯
专业配资杠杆 你的位置:网上炒股配资-专业配资杠杆 > 专业配资杠杆 > 沈阳炒股配资 聚焦劳动课程资源建设,探索“幸福劳育”立体育人——东莞市郭鲲鹏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的实践探索
沈阳炒股配资 聚焦劳动课程资源建设,探索“幸福劳育”立体育人——东莞市郭鲲鹏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的实践探索发布日期:2025-05-18 21:54    点击次数:160

沈阳炒股配资 聚焦劳动课程资源建设,探索“幸福劳育”立体育人——东莞市郭鲲鹏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的实践探索

郭鲲鹏沈阳炒股配资

    广东省东莞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高级讲师,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师培养对象,东莞市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培养对象,东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粤派名师”劳动教育工作坊主持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校外导师、兼职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二师在线”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指导专家库专家。

    广东省生物科学普及协会基础教育专委会副主任、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德育委员会委员、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生物教育专委会常务理事、省教育学会科技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东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监事长、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市教育学会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2022年4月,广东省东莞市郭鲲鹏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以立德树人、五育融合为指导思想,践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教育成就幸福人生”的理念,专注于基于家校社协作的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致力于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恰逢其时,同年5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劳动课从此脱颖而出,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彰显了劳动教育在新时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东莞市第一个小学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郭鲲鹏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视野,积极探索具有东莞特色的劳动教育实施模式。深知劳动课程资源是制约劳动课程实施的关键瓶颈,郭鲲鹏带领团队深入调研,以广东省立项课题为抓手,将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突破口,全力推动劳动课程的深入实施。他倡导“人人·处处·时时”皆劳动课程资源的理念,鼓励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共同挖掘和利用家校社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郭鲲鹏不仅出版了《新时代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专著,还研发了“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远程培训课程,为东莞市乃至更广泛的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劳动教育资源和实践指导。

    本栏围绕新时代中小学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邀郭鲲鹏分享经验和成果。

立足劳动课程资源,推动实施“幸福劳育”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劳动课程资源是实施劳动课程的必要条件”。为了破解当前中小学劳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劳动专业教师、劳动课程教材、劳动实践基地等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难题,更好实施劳动课程,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工作室以广东省强师工程立项课题“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小学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课题“小学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为抓手,凝练出了“让劳动成为幸福之源”的“幸福劳育”核心理念。工作室以开发“幸福劳育”课程资源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小学劳动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与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区域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区域中小学劳动教师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为了更好地开展新时代中小学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室对东莞市中小学劳动教师进行不记名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不成体系、课程资源开发视野狭窄、课程资源利用路径单一、课程资源育人功能发挥不足等多重问题。而课程资源作为实施劳动课程的必要条件,其开发与利用的困境无疑成为影响劳动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

    对此,工作室确立了清晰的工作思路:以新时代中小学劳动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切入点,全面提升区域内中小学劳动教师的学科素养,进而推动劳动课程的深入实施与有效发展,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开拓多方渠道,丰富劳动课程资源库

    经过深入探索与创新实践,工作室成功提炼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策略,同时,丰富和完善了中小学劳动课程资源库,挖掘了劳动教育的深层价值,显著提升了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以项目为抓手,深度开发家校社劳动课程资源

    工作室以“幸福农场”“幸福劳动童谣创编”“幸福志愿服务”“跨学科融合”等劳动课程资源开发项目为抓手,实行项目管理制;按个人自愿和统筹兼顾的原则,确保每位工作室成员至少参与一个研究项目,以系统开发家校社劳动课程资源;针对每个项目,分别组建专业团队,成员间既明确分工,又协同合作。真实而具体的任务驱动,有效激发了团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工作室团队的整体凝聚力,极大提升了工作室成员开发“幸福劳育”课程资源的积极性和热情。

以课堂为阵地,探索家校社劳动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课堂是落实劳动课程标准的核心阵地。工作室始终强调,所有成员都必须在真实的课堂教学需求下,积极开发“幸福劳育”课程资源,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利用,并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提升课程资源开发的水平。为此,工作室成员将课堂作为探索和实践的主阵地,致力于劳动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开展了多项聚焦课堂的教学研讨活动,如与东莞市大朗镇鸣凤小学合作探索农业生产劳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大朗镇水口学校共同研讨在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还与东莞市松山湖功能区联合开展日常生活劳动课程资源利用的教学研讨,以及与广州市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联合开展天空农场课程资源利用的教学研讨等。通过这些跨学段、跨学科、跨地域的研讨活动,工作室成员聚焦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家校社劳动课程资源的利用,深入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有效实现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多策略的劳动教育教学,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以学校为样本,形成劳动课程资源利用的一校一案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选取了东莞市大朗镇水口小学、东莞市南城中心小学、东莞市塘厦镇中心小学、东莞市长安第一小学这四所学校作为试点,通过深入开展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的案例,进而为其他学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东莞市大朗镇水口小学秉持“善水教育,若水人生”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其所在地——被誉为“世界毛织之都”的大朗镇的毛织特色产业资源,积极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劳动课程资源。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匠心独运地设计了纸编、藤编和带编这一系列相互衔接、三环相扣的“水精灵”编织课程,传承与发扬大朗镇本土特色劳动课程资源。

    东莞市南城中心小学秉承“七彩阳光,多彩生命”的办学理念,坚持开放办学的思路,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充分挖掘周边城区丰富多样的场馆资源,积极开发志愿服务劳动课程资源,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在上述理念引领下,学校创新性地以校园为“月亮”,将围绕校园的东莞市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馆为“七星”,开辟了“七星伴月式”学生志愿劳动服务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公益志愿劳动,为学生开拓出更多有趣味、有价值的劳动实践空间。

    作为东莞市童谣创作传唱基地,东莞市塘厦镇中心小学在劳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有着独特的创新和实践。该校鼓励教师、学生和家长们共同参与,一起创编出韵律感强、节奏轻快的劳动童谣。师生和家长们齐心协力,创作了《摘星星的妈妈》《大苹果》《自信的我》《劳动之光》等4首原创童谣,以生动的形象和欢快的节奏展现了劳动的美好和幸福。除此之外,他们还改编了50多首童谣,使其融入更多的劳动元素和正能量。通过传唱劳动童谣,学生们能够以一个全新的方式来体验和感受劳动的魅力,礼赞劳动之美,弘扬劳动精神。

    东莞市长安第一小学在开发跨学科劳动课程资源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设计了不少有创意的劳动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例如,“种一畦鲜活的诗”课程将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鼓励学生在学校内的南山菜园种植《诗经》中的植物,通过诗词项目组分工合作,将菜园打造成“诗词里的世界”,实现劳动教育与诗教的融合。又如,“画一匹真的在笑的马”课程将劳动教育与语文、美术等学科融合。师生在学习《神笔马良》后,走进学校附近的马场,通过五个维度的任务设计,将语文课堂与马场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马术文化,实现从懂马到骑马的飞跃。

耕获丰收结硕果,持续加强辐射影响

    经过三年深耕细作与不懈探索,我们在中小学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本人有幸被华南师范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及教育硕士校外导师,更荣列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师以及东莞市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培养对象之列,这是对我及工作室工作的高度认可。

    工作室成员的成长势头同样令人瞩目。学员主持或参与完成省级立项课题3项、市级立项课题10项,成果获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三等奖1项、东莞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在《中国教师报》《师道》等发表学术论文2篇;出版《小学新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丛书》专著3本;学员撰写的论文、案例等获奖281人次,获镇级以上荣誉192项。其中,1位成员荣升为东莞市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及科学教研员,5位任镇街教研员,4位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9位被评为市教学能手,6位晋升副高级职称,3位成为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他们正以自己的智慧和热情,推动着劳动教育的不断前行。此外,还有8位成员在镇街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会中担任副理事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等职务。在学员的引领下,2个镇街、11所学校分别被市教育局认定为市劳动教育特色镇街、市中小学劳动特色学校,获评广东省基础教育小学劳动、综合实践学科教研基地学校2所。

    为了让这些宝贵的研究成果惠及更广泛的一线教师,工作室精心构建了课程资源共享机制,采取了多项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拓展劳动教师的学习空间,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成长土壤。这些举措如同春风化雨,极大地提升了区域劳动教师的学科素养,也为劳动教育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出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专著

    专著《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于2024年6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概述,阐述了劳动课程资源的概念、特点与分类,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理念、原则和机制;第二部分是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阐述了对劳动场域资源、文化资源和学科融合资源的开发原则和策略;第三部分是劳动课程资源的利用,按照《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十大任务群,分别给出了劳动课程资源利用的建议、案例以及课堂教学、学科融合、非遗资源、文化资源、校内外劳动基地资源等资源利用的教学设计,进一步阐明中小学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上线市级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工作室精心研发并录制了“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慕课课程,该课程于2024年初成功上线东莞市教师继续教育网,为全市中小学劳动教师提供学习机会。该课程共计6个学时,总时长达到240分钟,采用灵活的随报随学方式,很好地满足了一线中小学教师的学习需求。课程全面介绍了新时代劳动课程资源的概念、特点与分类,深入剖析了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理念、原则和机制。值得一提的是,课程针对劳动课程的十大任务群,逐一提供了详细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并辅以丰富的典型案例,其中包括1~2个东莞本土特色案例及2~3个省内外典型案例,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极具实践价值的参考。2024年,775名中小学劳动教师参加了此课程学习,满意度98%,覆盖全市所有学校的专兼职劳动教师。

出版发行省级劳动课程教材

    工作室受邀担任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省级教材《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的副主编及教师用书的主编。这套指导手册严格依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编写,每册均配备了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包括劳动项目指导视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在由湖南省教育学会劳动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湖南省劳动教育典型案例与课程资源项目评审中,该书荣获特等奖。全套书已累计发行约两百万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发布立体化劳动课程资源包

    工作室开发了立体化劳动课程资源包。该资源包涵盖了劳动教育优课、微课、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等多种形式。团队研发的课例、论文、案例、课件、微课等获得省、市级奖项60余项。同时,依托东莞市名师平台以及“劳育创未来”微信公众号发布立体化劳动课程资源包,供广大师生和家长免费共享使用。其中“劳育创未来”公众号读者超8500人,遍布全国北上广深、港澳台等超250个地市,汇聚了省内外关注劳动教育的专家、学者、教研员、校长、教师和家长,涵盖了学前教育、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等各个阶段。公众号开通2年多以来,总浏览量超50万人次,广受各界好评。

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本人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受邀在多个场合开展中小学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专题讲座,广受好评:在“粤派名师”大讲堂、《光明日报》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至善学院等面向全国开展线上公益讲座,观众超2万人次;受邀到内蒙古、武汉、石嘴山、广州、深圳、中山、惠州、清远、汕头、韶关等10多个省市交流分享经验;为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韩山师范学院、嘉应学院等5所高校举行的10多个省级劳动骨干教师培训班、教育硕士研究生班授课;受邀为刘建峰、王联新、曹浪华、肖小亮等9个省级名师工作室授课或交流指导;更是扎根东莞本土,足迹遍布莞城、东城、南城等20多个镇街,走进南城中心幼儿园、望牛墩镇实验小学、谢岗镇中心小学、中堂中学、东莞高级中学等30多所学校开展讲座或指导。在本人的精心指导下,东莞市塘厦镇中心小学等2所学校获评广东省中小学劳动特色学校,东莞市谢岗镇中心小学等12所学校获评东莞市中小学劳动特色学校。

    为了更广泛地推广新时代中小学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成果,工作室还积极举办了多场省、市级的成果展示活动。2023年在大朗镇水口小学举行“善水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展示活动;在塘厦镇中心小学举行劳动原创童谣发布会;在南城中心小学举办“SUN志愿服务特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展示活动,广东省强师工程培训班50名学员以及东莞市200多位劳动骨干教师参与了活动。2024年举行了《小学新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丛书》新书发布会活动等,充分发挥了本成果的引领辐射作用。

    2023年5月,《当代教育家》杂志以《“幸福劳育”特色品牌工作室的发展之旅》为题全面介绍了团队开发劳动课程资源、打造特色品牌的经验。工作室开展立体化课程资源育人的活动和成果被人民网、南方+、东莞+、《中国教师报》《羊城晚报》等媒体报道10余次,社会反响巨大。团队成员陈永香在支教期间,把本成果全方位推广至韶关南雄市,创新了莞韶联动教研的新模式,受到东莞电视台的专题报道,并被央视融媒体等平台转载播放。

焕立体育人新样态,团队聚力启新篇

    众人拾柴火焰高。工作室针对课程资源开发视野狭窄、资源不成体系、利用路径单一、育人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凝练了资源立体化开发利用策略,形成了“人人·时时·处处”立体化劳动育人新样态。

    工作室系统提出了“人人·时时·处处”皆有劳动课程资源的理念,即人人都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实施者、处处都是课程资源地、时时都有课程资源库,厘清了劳动课程资源的“文化、教育、审美、课程”立体化育人价值;确定了“教育性+开放性+经济性”为导向的开发原则;形成了基于场域、学科、文化的立体化开发路径;构建起“素材、加工、应用”三类课程资源库;形成了基于CIPP的开发利用动态评价模型;构建出基于课程资源的“课程、活动、文化”立体化育人模式;指向“以劳育人、以劳化人、以劳培元”的育人目标,实现了“人人·时时·处处”的“人、时、空”相结合的立体化劳动育人效果。

    展望未来,团队将以东莞市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培养工程郭鲲鹏工作站为新起点,继续在“让劳动成为幸福之源”理念引领下,对“幸福劳育”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我们将从劳动的内涵到幸福劳动教育的理论依据,从幸福劳动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到其独有的特征、项目开发、教学模式,从教学策略、资源开发与利用,到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家校社协同实施等维度,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幸福劳动教育的全貌。

    不管科学多么发达,社会发展如何迅速,劳动永远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技能。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是幸福之源,没有劳动就不会有幸福和快乐的感受。从终极意义上讲,劳动是一种追求幸福、获取幸福、享受幸福的社会实践活动。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携手,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让劳动成为学生奔向幸福人生的必修课。

(素材来源:《成长》杂志2025年3期)沈阳炒股配资